省農業農村廳 省財政廳關于印發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實施方案 |
作者:佚名 文章來源:本站
2021年08月29日 22:07 |
為做好2021年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促進糞肥還田利用,推動農業綠色發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總體要求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圍繞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系統觀念,突出種養循環,以推進糞肥就地就近還田利用為重點,以培育糞肥還田服務組織為抓手,通過財政補助獎勵支持,建機制、創模式、拓市場、暢循環,力爭通過5年試點,扶持一批糞肥還田利用專業化服務主體,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種養結合,養殖場戶、服務組織和種植主體緊密銜接的運行機制,促進我省農業綠色高質量發展。
二、任務目標
2021年,在黃陂區、大冶市、鄖陽區、荊州區、松滋市、長陽縣、襄州區、老河口市、鐘祥市、安陸市、武穴市、麻城市、崇陽縣、宣恩縣、建始縣、利川市、仙桃市、潛江市等18個縣(市、區),整縣開展糞肥就地消納、就近還田補獎試點。扶持一批企業、專業化服務組織等市場主體提供糞肥收集、處理、施用服務,以縣為單位構建1-2種糞肥還田組織運行模式,帶動縣域內糞污基本還田,推動化肥減量增效,促進耕地質量提升和農業綠色發展。每個試點縣(市、區)完成綠色種養循環糞肥還田利用(含商品有機肥)試點面積10萬畝以上,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到90%以上,逐步形成發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的技術模式、組織方式和補貼方式,為大面積推廣應用提供經驗。
三、重點工作
(一)科學布局試點工作。試點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要總體謀劃,堅持“以種定養,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模式,合理布局試點區域范圍、種植作物、養殖場和第三方服務組織規模。一是堅持“重點區域、重點作物”的原則,選擇有糞肥施用習慣、種養結合有一定基礎的基地作為試點示范區域。優先安排糧食大田作物,兼顧菜果茶等經濟作物,示范引領,整體推進。二是堅持“種養配套、就近消納”的原則,綜合考量種植基地消納能力、規;B殖場分布以及糞肥到田運輸距離等要素,因地制宜制定畜禽糞肥還田運行服務模式。三是堅持“擇優遴選、務求實效”的原則,根據試點區域內畜禽糞污產生量以及糞肥處理能力、還田能力,擇優遴選一批硬件設施齊、運營基礎好,能夠提供糞肥收集、處理、施用等服務的主體開展糞肥還田工作。
(二)探索運行服務機制。各地要注重發揮市場作用,整合各類資源,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特色突出、效果明顯的糞肥還田利用服務機制,切實解決糞肥施用到田最后一公里問題。一是構建“養-服-種”全鏈條糞肥還田運行服務機制。通過以獎代補等方式,帶動擴大糞肥還田利用社會化服務市場規模,加快培育糞肥還田專業化服務主體,引導其加大投入,提高規模效益,降低運營成本,確保三方受益,形成良性循環。探索“花錢買機制”工作運行體系,建立養殖企業、社會化服務組織、種植主體利益共同體,形成糞肥還田利用全產業鏈組織運行服務機制。二是建立政府引導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機制。鼓勵試點縣統籌用好財政獎補、稅收、金融、用地等優惠政策加大對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工作的支持,或通過PPP模式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參與糞肥還田利用,形成工作合力。三是構建糞肥還田全過程可追溯運行監管機制。加強臺賬信息化管理,記錄糞污(肥)出場數量、運輸量、還田服務量等信息,定量化管理糞肥來源、收集處理方式、應用區域作物等,努力構建基于糞肥流向全程可追溯的補貼發放與管理機制,實現糞肥來源清楚、去向可查。四是建立部門聯動協調推進機制?h(市、區)人民政府作為實施主體單位,要牽頭統籌謀劃,協調財政、生態環保、自然資源管理、農業農村等各有關部門,合力推進試點工作。農業農村部門負責具體實施,做好種植業與畜牧業工作對接,全力提升試點工作質效。
(三)嚴格控制糞肥還田質量。各試點縣(市、區)要嚴把還田糞肥質量關,堅持“科學性、無害化、安全性”原則,指導養殖場(戶)、社會化服務主體嚴格按照《畜禽糞便無害化處理技術規范》(GB/T36195)進行無害化處理和腐熟堆漚。施用前要參照相關肥料抽查技術規程進行1次抽檢,檢測堆肥是否腐熟完全,重金屬、糞大腸菌群數、蛔蟲卵死亡率等限量指標是否符合《有機肥料》(NY/T525-2021)標準要求,確保還田糞肥安全質量關。同時,各地要結合作物需肥特點,按照《畜禽糞便還田技術規范(GB/T25246-2010)、《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有機肥料》(NY/T1868-2021)的要求,根據不同地力條件、不同作物、不同產量目標,科學確定糞肥還田數量、時間、方法和替代化肥比例,避免過量和過于集中施用。
(四)科學開展監測試驗。一是開展試點效果監測。綜合考慮土壤類型、耕作制度、地力水平等因素,在示范區科學布置監測網點,每種作物、每種技術模式至少布設3個監測點,每縣(市、區)監測點數量不少于20個,確保監測點的代表性、穩定性和監測數據的連續性,對示范區不同綠色種養循環技術模式、糞肥施用在提質增效、化肥減量、地力培肥等方面的作用進行效果監測,編制年度試點效果監測報告,為科學評價試點實施效果、探索綠色種養循環模式提供數據支撐。二是開展有機肥替代化肥田間試驗。根據當地不同試點作物或地力條件,每個試點縣(市、區)在不同作物或不同地力條件下完成田間試驗3個以上,探索不同區域、不同作物的有機無機配施技術模式,編制田間試驗報告。根據對比試驗結果,提煉總結形成具有本地特點的有機肥替代化肥技術模式,強化有機肥科學施用技術支撐。
(五)規范使用補獎資金。各試點縣(市、區)要按照“資金與工作任務匹配,模式與補助方式結合”的原則,科學測算試點補助資金,依規完善補助程序,切實發揮項目資金引領作用。一是在補助對象上,主要為提供糞污收集處理服務的企業(不包括養殖企業)、合作社等主體以及提供糞肥還田服務的社會化服務組織。二是在補助環節上,主要對糞肥還田收集、處理、運輸、施用服務等重點環節予以補獎,不得用于補助養殖主體畜禽糞污處理設施建設和運營。三是在補助標準上,根據糞污類型、運輸距離、施用方式、還田數量等合理測算各環節補貼標準,依據專業化服務主體在不同環節的服務量予以補獎,補貼比例不超過本地區糞肥收集處理施用總成本的30%。對提供全環節服務的專業化服務主體,可依據還田面積按畝均標準打包補獎。試點補獎政策實施范圍僅限耕地和園地,不含草場草地。商品有機肥使用補貼不超過補貼總額的10%,原則上在本縣域內招標采購。糞肥還田利用機械不列入補獎范圍,可通過農機購置補貼應補盡補,使用方不得重復享受施用環節補貼。
四、組織實施
試點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要牽頭統籌謀劃,組建工作專班,制定實施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嚴格按程序組織實施。一是確定服務主體。各試點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要采取擇優遴選的方式,綜合評估服務主體的專業資質、技術能力、管理經驗和綜合實力等因素,擇優遴選第三方服務主體。二是簽訂合作協議。各試點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與第三方服務主體需簽訂合作協議,重點明確雙方合作的主要內容、權利義務、目標任務、績效要求、補助環節及標準、付款和調整機制、監督評價辦法、風險責任承擔、爭議解決程序等條款內容。三是監督項目實施。各試點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要做好項目實施全過程追溯和重點環節的監督管理,確保糞肥還田工作有力有序推進,實施任務按時按量完成。四是兌現補助資金。各試點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要根據第三方服務主體任務完成情況,對服務主體執行合同情況分階段進行核定并兌現補助資金。商品有機肥采購按照招標采購有關程序執行。五是開展驗收總結。項目實施完成后,各試點縣(市、區)農業農村部門聯合財政部門對項目的績效目標完成情況、補助資金使用情況、服務主體滿意度等開展縣級自查,形成項目總結和績效評價報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成立由省委農辦主任,廳黨組書記、廳長,省鄉村振興局黨組書記吳祖云同志任組長,財政廳和農業農村廳分管廳長任副組長,有關處室單位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的省級試點工作推進落實領導小組,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耕肥總站。各試點縣要成立由政府主要負責同志任組長的推進落實領導小組,建立各有關部門緊密協作、合力推進的工作機制,科學編制縣級實施方案,集中資源、集合要素,全力抓好落實。
(二)加強技術指導。成立涵蓋種植、畜牧和耕肥等行業有關專家組成的省級專家指導組,明確專家責任和義務,建立專家包縣技術服務機制,開展包片技術指導服務。各試點縣(市、區)也要成立縣級專家指導組,采取科技講座、蹲點包片等形式,開展糞肥還田及科學施肥技術指導與培訓,幫助第三方服務組織、養殖主體、種植主體解決試點工作推進過程中遇到的技術問題,提高技術到位率。
(三)加強項目管理。省農業農村廳和財政廳將加強對試點縣(市、區)的項目管理,定期開展任務落實情況調度和資金使用情況監管,及時掌握試點縣(市、區)項目實施進度、資金使用進展、運行管理等工作情況,不定期開展項目實施現場督促和指導服務。對重視程度不高、工作推進不力、成效不明顯的試點縣(市、區)適時予以通報。
(四)加強宣傳總結。各試點縣(市、區)要積極開展糞肥還田及科學施肥技術宣傳培訓。按照統一、規范的要求,在示范區設置綠色種養循環試點標識牌,明確試點目標、實施規模、應用作物、技術模式、行政及技術負責人等信息。廣泛利用各種渠道,全方位、多角度加強政策宣傳。及時總結推廣典型做法和創新機制,講好種養循環農業綠色發展故事,營造良好輿論氛圍。各試點縣(市、區)應于2021年11月20日前將項目總結、整縣推進典型模式報送至省耕地質量與肥料工作總站。 |
|
 |
版權聲明 |
|
凡本網注明“稿件來源: 本站原創”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湖北農業網
(hbnyw.com)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在轉載使用時必須注明“稿件來源:湖北農業網”。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