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訊 (通訊員 凡丹) 寫不出好的作文,畫不出美的作品,譜寫不出優美的樂章……很重要的原因是缺乏與自然的鏈接,F代城市生活給孩子帶來了舒適、便利、新穎與刺激,孩子依賴手機、網絡、電視等,遠離土地和自然,情感脆弱、自控能力缺乏、抵抗能力差,今天我們探訪如何通過特色農業產業融合自然教育,提升孩子創造力、理解能力的地方。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將符合要求的鄉村休閑旅游項目納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學學農勞動實踐基地范圍。為結合產業發展打造農耕科普基地,武漢綠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因地制宜抓發展,深挖產業潛力,用蓮藕特色產業賦能基地蔬果銷售,科學規劃謀布局,大力發展蓮藕特色產業,興建農耕科普研學基地;同時,在蔡甸九真山承建科普農業展覽館,展館占地面積2000平方,用農業展覽館聯動農業特色產業基地與318三產融合示范帶景點的模式,促進農旅、研學融合,從2021年10月至今,與旅游部門、九真山景點聯動組織開展農耕科普服務活動達96次,接待師生達到21950多人次。
目前,綠樂科普農耕研學基地可開展企業團建、小學幼兒園學生研學、親子家庭活動,可同時接待500人。農耕科普課程緊扣“教育回歸、本真教育”,為“雙減”下的中小學生提供擴展視野、親近自然、參與體驗的農耕特色研學基地。圍繞24節氣展開,設有探秘蜜蜂王國、水稻課、香草園尋香、非遺糖畫、扎染、農耕種植、探索黑夜精靈課程,通過勞作、唱歌、玩耍、童謠、繪畫、運動、體驗自然以及食物制作等方式,陪伴孩子走進真實的田野村莊,與花、草、菜、蟲、農夫為伴,打開孩子感官,開掘智慧源泉,沉淀生命底色,幫助父母走進孩子的世界。
為組織開展好農耕科普課堂,基地建立科普活動站、科普宣傳欄,組建專業農耕科普老師專班;除了開展科普課堂,還向社區居民、村民以及企業職工開展科普實踐,形成有效的科普工作體系,用農耕科普教育活動促進科普產業發展,拉近與游客,學生的科普距離,做到科普共享。農耕科普研學活動開展一年以來,大力帶動基地蔬果銷售,蔬果年銷售額增加了500多萬元,帶動村民80多人就業。以點帶面,有效增強318三產融合示范帶上農耕景點的聯動,真正探索出一條通過特色產業科普助力鄉村振興的發展之路。
|